2022-10-21 17:54:00 来源:网络 阅读量:11405
文章摘要
随着“双减”的落地,在同步开展德智体美劳教育的过程中,美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对个人而言,美育有助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温暖心灵,激发个人的创造力。那么,...
随着“双减”的落地,在同步开展德智体美劳教育的过程中,美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
对个人而言,美育有助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温暖心灵,激发个人的创造力。那么,艺术教育在国家和城市中承担着怎样的责任?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社会责任感?
近日,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文化展”展示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170年来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同时也引发业界对新时期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作为展览的学术主持人和策展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超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的艺术教育应致力于构建社会美育公共服务体系,从而更好地滋养和塑造民族灵魂,蕴含全新的民族文化竞争力。同时,高等教育要促进美术、设计、艺术理论等学科的发展,优化专业布局,培养“后浪”梯队人才。
美育的社会服务使命应从“配角”转变为“主角”
文汇报:目前,美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艺术教育?
答:一直以来,我国艺术教育承担着经典传承、文化创新、社会服务的使命。如今,艺术教育的供求关系、外部需求、国际国内竞争环境和资源条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现在的专业艺术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让社会服务的使命从“配角”转变为“主角”。
总之,艺术教育要更好地为社会美育服务,滋养和塑造民族灵魂,从而真正承担起“为人民、为艺术、为生活、为城市服务”的社会责任。具体来说,可以整合转化相关美术资源;以相关学术成果服务于艺术创作和社会美育的应用;以前所未有的学术责任感体现“海派”的前瞻性。
上海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源地,作为“新兴艺术发源地”的教学集群和文化生态,承前启后,滋养和影响着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演进和发展,成为世界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历史篇章,承载着“国际城市艺术的中国坐标”的宝贵学术资源。
拥有百年历史的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顺应国家发展需要,秉承“创新发展海派文化,创意弘扬上海人文”的使命,为服务上海国际城市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和担当。
文汇报:为什么要强调艺术教育服务社会的使命?从历史上看,引领社会美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步入新时代,美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每个人的审美情趣,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来说,美育应该与进步的文化思想和理念相结合,成为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桥梁,成为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的灯塔,成为整个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从历史的角度看,170年前起源于上海土山湾美术馆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纯粹的美育,因此陶冶我们的感情,使我们有高尚纯洁的习惯”。
1912年,刘海粟、和吴创办上海画院,开创了美术教育和美术革命的先河。刘海粟访日后,在《日本天皇展》、《日本新艺术新印象》等著作中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并对上海美术学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引入了东京美术学院的办学模式,扩大了办学规模,希望建设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培养现代艺术家的艺术学校。它的教学方法不再是传统画派里师傅带徒弟传下来的,也不局限于技巧的学习,而是以现代人文科学教育为基础,通过大师来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上海艺术学院是当时艺术教育的一个缩影。以涂山湾“陶冶人物”为主线的上海近代美术教育集群,是中国近代“创办美术学校最早的人”,以李叔同、周翔、徐永清、张玉广、丁松等先驱为代表。后来,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先贤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和贡献。
另一个重要影响在于人才培养效果。上海现代艺术教育集群为20世纪的中国艺术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中国现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和决策者,如徐悲鸿、吴作人、颜、、蔡若虹、、杨泰阳、杨、徐行知、王林翼、江枫、墨浦、吴树洋、黄镇、王璋、黄心伯、谢海燕、陈燕桥、胡考等。另一部分是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学术带头人,如古藤、庞薰琹、吴大羽、方干民、倪以德、王继元、潘、常玉、、朱、文昭通、王兰若、李洛公等。
此外,还产生了“历史转化效应”。清末同治年间,土山湾初步将艺术教育纳入世界交流的版图;清末民初,师范学校图画手工业系的设立,促进了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建设。20世纪20年代以后,南北方公立和私立美术学院的建立,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学科体系的全面深化。抗战时期的美术教育使中国现代美术形成了新的国家形象;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导致了中国艺术教育新的历史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教育在经典传承、文化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打开了新的发展局面。
70年来,历代美术教育名家在艺术救国、艺术兴国、艺术强国的道路上,展现出独特的人文品格和家国情怀。正是这些名家的作品和教材,以及我国不断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共同构成了我国百年生动的美育历程。
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满足大众对艺术“破壁”的更多期待。
文汇报:今天的高校艺术教育力量应该以什么形式参与城市和国家的发展?
答:正如这次展览所展示的,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历史脉络始终与中国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这证明了中国的艺术教育始终与国家发展齐头并进。
上海美术学院积极为国际城市艺术发展贡献创新资源,持续为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和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贡献力量,体现艺术教育的文化竞争力。
如上海美院师生团队参与了上海多个地铁站的设计和空间改造,从当地传统文化资源中创造出具有新艺术灵感的公共艺术环境。再比如,在南昌路等历史街区的更新中,学院师生通过精心设计,将包括林风眠故居在内的人文元素更好地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还有正在建设中的上海美术学院宝武校区。后工业遗址经过现代艺术观念的转变,将成为一所艺术学院。未来,它不仅是新上海艺术学院的实践基地,扩大创意产业,还将探索更多向公众开放艺术的方式。
文汇报:艺术教育的社会需求其实是很大的,从艺术培训机构的火热程度就可以看出来。那么,高校在这方面应该怎么做呢?
答:的确,要满足大众对艺术“破壁”的期待,学术专业教育有必要开辟更多的社会化渠道,以全新的无边界理念更多地介入城市生态。特别是随着数字化转型,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结合,社会美育可以更加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大众生活中。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中小学的青少年,年轻人,老年人,高校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把美育纳入公共服务。目前,一些大学和社区合作拓展艺术教育的课程和活动,以造福人民,并鼓励公民参与艺术活动。此外,一些高校与艺术场馆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对公众开放的各类展览。比如这次展览,得到了刘海粟美术馆的大力支持,提供了整个会场所有的1-6号展厅,以及各种藏品的交换。
同时,高校也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上海美术学院正在打磨的《中国美育通识课程》涉及美术、设计、书法、艺术理论等。未来有望走出校园,让更多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受益。
文汇报: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人才培养能否满足这些社会需求和期望?
答:艺术教育是与立德庶人相关的百年工程。更好地为社会美育服务,也需要培养更多“一专多能”的跨界人才。美育不是一门学科,需要和所有学科联动,加强专业后的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体来说,专业美术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能层面。如何深入浅出地提供公共美育服务,也是学科发展的方向和专业教学改革的取向。无论学生是国画、油画还是雕塑专业,学好专业技能是基础部分,还有更深层次的创作思维和塑造培根的灵魂。
当今的专业美术教育,除了上好专业课之外,更应该注重艺术与社会的联系。在上海美院,我们精心为学生延展了“第二课堂”。比如举办“文脉行走课程”,每年带领学生到现场,包括参加艺术场馆的展览和策展,走进社区进行艺术教育和推广,深入考察江南文化等。,以多种形式实施现场教学和科研活动。
本次展览还精选了百年来致力于滋养和塑造民族灵魂的大先生们的50幅精选原创作品。通过油画、水彩画、水粉画、中国画、书法、素描、图案等作品的生动展示,结合美术、书法、设计、建筑等学科,打造百年经典成果,形成学院教学课程的延伸,成为相关专业教学的“第二课堂”。
数字化转型,拓展公共艺术教育新空间
文汇报:没有多少艺术毕业生能真正成为全职艺术家,那么他们的出路在哪里?未来,哪些领域的艺术人才紧缺?
答:从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他们的去向相当广泛。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跨界创意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从实际需求来看,有几个方向还是很有潜力的,值得感兴趣的青年学生关注。
目前国内从事艺术品修复、文献修复的人才非常匮乏,相关行业需求旺盛。这就要求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教育。
据我所知,目前很多艺术行业机构的相关管理人才大多已经转行,而艺术管理是一个新的方向,很多单位都很渴求人才。比如如何运营盈利和非盈利的场馆,如何策划展览,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组织国际交流等。再比如,画廊需要一些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培养艺术家后可以把作品推向市场等等。,这些都需要系统的学习。
社会美育专职人才也很短缺。不同于一般的培训机构,这些人才不仅具备一定的艺术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美育素养,这也是为下一代的美育储备师资。此外,中小学美术教师也需要进行在职培训,制定和设置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减少应试的影响,真正把下一代从小培养到美善。
文汇报:展望未来,数字化转型会对艺术教育产生什么影响?
答:正如本次展览特别设置的“数字化体验”板块,数字化转型为公共艺术教育拓展了新的空间,也对高校专业教学和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美院打造的“现代艺术数据库”精选170本稀缺教材作为数字化体验的重点,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展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内涵。这些成果由学院“城市艺术之都”工作室成员和数字科学系师生共同制作,现场身临其境地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编程和收集过程,全程展现相关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内涵。此外,我们目前正在推进的古藤图书馆数字化也增加了各专业的参与和协作。
以展促教,充分实现对相关专业教学的反馈作用。同时,在当代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发展中,社会美育需要学术界进一步的思考和努力。中国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此展览思考我们从何而来,又将何去何从。面向未来,中国美术教育应该向世界呈现“海派”的答案。海派作为“新海派”的理论体系,正着眼于城市文化竞争力,对当代国际艺术与经济一体化趋势中形成的核心文化竞争力进行前沿研究;是构建艺术教育中经典传承、文化创新、社会服务、学术引导的力量相结合的战略发展体系,完成“国际城市艺术中国坐标”的建设使命。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11月1日晚8点,随着京东11.11的全面开启,京东超级品牌联盟盛典也将携手40多个...